“大自在状态”的训练

我们一直都说修行是福慧双修。而福讲了很多,慧这方面就相对少了。慧的实现,一个是认知的提高,另一个是心性的提升。而心性的提升,今天就给大家一个训练的方法。

何谓“大自在状态”?

那是指我们可以无约束地面对外界的一切。因为这里最大的约束是“我”自己。

而大家要活出大自在的状态,有三步骤的练习可以反复锻练:

第一、“觉察力”

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是由感官经验得来的,然后由我们给予它们意义。也就是说,从头到尾构建的人都是我自己。

而可怜的是,因为我们的“觉察力”很少,所以我们很少意识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导致我们都很容易被业力和外力牵着走,所以就在进行旧认为产生的“自动化”模式。因此,我们需要的是“觉察力”的提升。

而“觉察力”提升不到的重要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明白到“觉察”这个行为是需要直观“我”这个概念与维度才能产生的。不过这里说得比较绕,那我们換一个说法。

我刚刚说过,我们很少意识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而“主仆概念”是一个上下的层级关系,也就是一个在上面指挥,一个在下面执行的状态。

我们要知道自己是主人的话,就要假想自己是主人,然后是主人去选择给仆人下达指示,让仆人作出反应。而这里的仆人并不是身体那么简单,这里还包括我们的思维和心智。

现在我们直接用例子去说明:

例子1:我碰到别人的责骂,然后生起怒意。

这里就出现了几步骤:

1.目前外部出现了一件事,就是:别人的责骂

2.而我们收到别人责骂这个信号,是由感官得来的。现在我听到别人的声调和音量,听到别人的措词,看到别人的眼神、表情和肢体动作,感觉到别人的气场。

3.然后我们就像一个容器似的,把这些信息收集起来,逐一对这些信息与过去的经验(标准)作配对,然后赋予他们意义。

例如听到小刀,我马上联想到危险。因为我过去的经验里,小刀就是代表危险。但小刀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只是代表工具。

4.接着不同的意义,让我们产生相应不同的內在变化,然后给出反应。

因此,如果感知力更强,更细心的话,我们还能感受到自己肌肉产生的变化,心跳的变化,呼吸的变化,脸红等等。甚至已经抬起了双手,握紧了拳头等等。这时,已经是在反应了。

5.然后,就是继续新一轮的外部事件。

当我们不把自己当成自己的主人时,我们失去了觉察力后,上面5步骤的一切都是自动化运作的。

那么,我们要做的,是把这里的 第3步和第4步,强行接管,按部就班的运作,终止这个自动化模式。具体行为是控制自己的反应,作自己的思想与身体的主人。

而这个强行接管,就是强化我是操控人生的这个角色。

而这里,我们要知道一个信念:一切皆是我的选择。当我们知道我一切皆是我的选择,我才能负责任于一切选择后的结果。而人不承认自己的行为,是因为他们陷入了自动化反应当中。他不承认是自己做出来的。

所以我们要抽离于其中,以上面的角度去看自己并且去控制和选择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行为的反应方式。

一开始,我们只能通过“有意识”的练习,这样傻傻的“有意识”行动,反应是慢一点,而且也很耗神。而且也很有可能失败,直接进入自动化模式,拦都拦不住。

但随着累积的时间越长,我们会发现可以灵活自如的控制,同时人可以很容易抽离当下的我去看待当下所经历的事情。

那么,人就变得理智。而我们的“觉察力”就会提高。

然后再结合下面第二点和第三点的內容,这又能再一次慢慢变成“无意识”。但这时的“无意识”,已经是新的行为反应模式了。

第二、“內在容量”

例子1:

如果说 例子1 是陷入问题当中然后生起情绪的话,那么,它的相反就是 例子2

例子2:

能产生这种反差的认知,其实是象征着我们的心性脱离普通人类的状态,往高维的标准走去。心性是很重要的。在欲界天里,只需要功能德就可以到达。但在更高层的天,如果心性不达标准,功德最多也没有用。

在上一点我们提到,控制自己的反应,作自己的主人。而不是自动化反应。但问题是即便我们暂时终止了自动化反应。但是以当下我的认知和标准来看,好像还是只有生气这一条路可走啊。

别人骂我,我想到的就只是凭什么骂我?或者是,我都还没骂你,你竟然先来挑战我?只能是以“我”为受体去作出反应。因为虽然我们在第一步学会了抽离当下,但如果没有下一步,最后我们还是只能从抽离当下别无他法地又再次回自己身上去作出反应。

那为什么会出现 例子2 的人呢?两者之间相差的是什么?

其实是这样的。如果只站在“我”的角度,那有执念产生,有标准有要求也正常。

但如果我们可以站在其他人的角度,甚至是站在更高一个维度,那便等于是以“无我”的角度看事情。那立场和理解自然就丰富而不同了。

因此,这里差异的地方是“我”这个主体。而“我”实际上是一个容器,可以理解为一个“瓶子”。

而这个“瓶子”里,如果是应该只放入高贵的拉菲酒,那这便是“我”的期望与标准。

有了我相和我的标准后,就如同这张纸一样,清楚地写上了文字,画上了方框的边际去定义(限制)了我。而这方框的边际,正是“我”这个容器的“內在容量”。

当一旦我们离开我相,那维度就不一样了,然后容器的边标就被打破了。就像下图一样,“我”的定义就不存在了。

【金刚经】上所说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之前说的是什么都不想,没有念,那就没有相。很多人都反馈说很难。那是因为大家没有清晰明白人到底是怎么样没有念和没有相的。

其实只是需要大家站在更高的维度去看待一件事,而且不限于一个角度,那就可以实现。说白了,没有念就是要不在同一水平中主观去下定义。

要实现这事,那只有是站在更高维的角度去看低维的问题,那才能做到不在同水平中不下定义。

因为这脱离纸面上的东西,已经是一场风景。当我不再是画中人,我既不需要对施加在画中人的事情去下定义;也不需要代入画中人之中对他面对的事情下定义;甚至是“什么都不想”。这里指在同维里什么都不想,但我可以用高维的角度去思考。

简单说,就是我得脱离“我是受外界影响的这件事”,超脫于我这个身份,作为第三者的角度甚至是以站在我之上的维度去分析我这个人的思考方式和身心的反应方式。而这,就是佛家所说的“无我”。但“无我”不是终点,而只是起点而已。

同理,修福那里我们说过“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那用上面的解读,那就是以天道希望的角度去修一切善法。因为天道本就站在至高的维度,跟我们并不是同一维度。

当我们能够做到第一步和第二步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抽离自动化反应,更可以有无限的空间容量去理解资讯。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会再陷入自我当中不断去反复內部循环去给外部的资讯下定义。因为我不需要以我作为受体去反应这一切。

因为,往往很多事情,别人只是说了一句话,但我们内心已经以“我”为反应的角度而进行了千百次内心戏。最后越扯越远。哪怕程中没有自动化反应,但我们只选择了反芻我们个人內在的经验。

然后目前剩下的,就是怎么去理解信息的部分。因为不能光不管和不回应啊。有的事情可以不管不回应,但有的事情不能不管不回应呢。

第三、“认知解读”

这里我们区分一下,一个是解读互动的人对我们产生的信息。另一个是解读环境对我们产生的信息。

关于互动的人对我们产生的信息:

我们需要一个认知:“每个行为背后均有对自己正面的动机”。

我们如果没有第二步,那我们便只有一个选择。就是:以我的角度去面对。如果只能以我的角度去面对,那我们只会看到过程和结果,我们变得不再关心别人的动机。

但有了第二步,那我们可以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那么,我们拥有了解读动机的过程。

解读动机时,我们还需要一个认知:“每个动机都没有错,只是行为和方法没有效果而已”。

众生都是趋利的,所以动机永远是对自己带来正面的作用。只是人类认知局限,误会以为某行为可以满足自己的动机,而又不知道有其他好办法的可能性。

所以,有的人看似在伤害自己,但实际上,他们认为这只是在满足自己的动机去在解决某件事。只不过,站在其他某些维度去理解的话,也许只是徒劳无功以及产生更大的问题。例如认为酗酒可以离开悲伤,让自己变得好受。

所以,其实我们可以接受一个人的动机,同时不接受他的行为。而情绪,也是行为的一种。

而当我们尝试去聚焦他人而不是自我时,我们可以变得伟岸起来,因为眼前这个人,仿佛变得藐小了起来,变得惹人怜悯。跟我们不一样,他被局限在一个小小的“我相世界”当中。这时候,我们的慈悲心便能生起。

这里,我们用上 例子3

例子3:

我好讨厌他的情绪。他就是想骂我。

例子3 这里的出发点(动机),明显是为我好的。但我可以盲目的看不见。而“凶”我和“要求”我,都是一种行为,这行为还夹杂着情绪。所以我自动化地选择不接受他的行为。

那么,为什我会盲目的看不见动机,还有选择不接受他的行为?因为没有用到第二步里所说的抽离“我”而站在高维去扩展 内在容量。那更不存在第三步。

而是选择了用“我”的角度去理解这个外部信息,通过我过去的经验,我认为这是一个威胁,所以我要作出反抗这种反应!

但如果我用上了一、二、三步去应对这个事件。那就会成了 例子4 的状态。

例子4:

我是不喜欢他的这个行为了。那我看一下他的动机是什么。

我看到我的伴侣在宣泄情绪,他宣泄情绪的动机是什么呢?

我的伴侣在要求我早点睡觉。他要求我早点睡觉的动机是什么呢?

我明白了,他要求我早点睡觉的动机是想在关心我的身体。

他宣泄情绪的动机,原来是他认为这样子我就能听话了。

他关心我的身体的动机是什么呢?

看来他是不想看到我生病。

不想看到我生病的动机又是什么呢?

也许我生病,他会不开心,他不想自己不开心。

也许我生病,他需要照顾我,他不想额外花精力照顾我。

不想额外花精力照顾我的动机是什么?看来他很工作很累。他不想自己更加累。

他好可怜啊,他竟然这么累,还有他竟然重视我像自己一样,会因为我不舒服而不开心。而且他竟然这么笨,竟然只能想到这么笨的方法去处理我的问题。

像上面这个例子,就很清楚的说明白了什么叫“我们可以接受一个人的动机,同时不接受他的行为”;也解释了“动机永远是对自己带来正面的作用”,所以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可以把每一个行为拆解至最终对信息提出者自己带来正面的作用的层次;也充分说明了什么叫不以“我”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当我们做到了这一步,我们还会再回到像 例子3 这样去回复反应吗?

也许有人会反驳,那如果对方的动机是纯粹的恶意呢?目的就是为了伤害我呢?

这里,我们还再需要一个认知:“只有在恶道空间才能诞生纯粹的恶,否则,恶只是一种手段。”。

因此,这里有两点大家要明白的:

第一、对我的恶念,只是因为他想满足对自己有利动机的一个行为。而行为,我们是可以不接受的,但绝非是针对我。

第二、我已经按第二步转化成我之上了,纵使行为针对我,也是低维的我,对于不同维的我来说,并无意义。

那么在这里,如果我没有相关的能力协助他找出新的方法满足动机。那我至少也不再受他的影响了。而要拥有更多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的是学习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更多天地大道的认知指导。这里,我们就拆分了3部分的众生之医课让大家学习。

关于环境对我们产生的信息:

很多人认为人生很不公平,又或者说不能接受天地大道。本质上是陷入了“我”这个我相世界当中。但我认为不用否定这些人,也可以让他们不要急着否定世界。

如果想活得自在轻松一点,可以先不用自动化反应。我们可以继续用上这三步曲去练习。而这里,我们需要两个认知:

1.“天道的动机只有纯粹的善”;

2.“一切都是天道善意的提醒与当下最好的安排”。

虽然现在有可能没有了直接的给予我信息的对方。但实际上还有一个我们拿作比较的对方存在,也就是有一个被动地被我拿取信息的人。而这个人可以是实际存在,也可以是虚构出来的。总而言之,这只是一个**“标准”**。

所以,和互动的人对我们产生的信息不同。这里的互动是靠着**“标准”**来传递的。

不过一样的是需要做的没有变化。也是要超脱“我”,打破“我”的边界,然后以一个鉴赏的角度去解读“我”这个生命体。

接下来我们看例子:

例子5:

好烦啊!怎么这么多工作干不完的,赶着下班啊!

这里比较的对象是虚拟的我,是一个我认为轻松实现所想的我。

虚拟的我轻松地干完工作然后赶得上准时下班。准时下班是他的标准。那他制定这个标准的动机是什么?

原来是约了女朋友,动机是想赴约。

那赴约想要准时的动机又是什么?

准时赴约就不会惹女朋友生气了。

那么,女朋友生气的动机是什么?

对喔,女朋友生气的动机是什么?难度她想要什么?

到了这里,也许,我们不用为工作量多而生气了。这里有一个比工作量多还重要的事情:女朋友她想要什么?

所以,工作量多,只是“天道善意的提醒与当下最好的安排”。如果你不早点想明白,哪怕你天天准时约会,但给不到女朋友想要的东西,也一样分手。

例子6:

我作为一名女性,都考上博士后了,但我的收入还比不上一个普通本科出来但嫁给了有钱人的女生,凭什么我这么优秀和有本事,却没有一样的生活条件?

这里比较的对象是学历低于我但过得比我好的人。以高学历就是优秀和有本事的标准。高学历就有好生活条件是标准。

学历低于我但过得比我好的人,不以高学历作为优秀和有本事为标准的动机是什么?

基于“每个行为背后均有对自己正面的动机”为前题,对于学历低于我但过得比我好的人,结论就是认为不以高学历作为优秀和有本事的标准是正面的。

这事实在是匪夷所思。这个角度,对于抱怨天道不公的我来说,好像有点新鲜啊。

高学历不是优秀和有本事的标准是正面的动机是什么?那一定是他见识过这种人,而且自己想成为这种人。

那么,我把高学历就是优秀和有本事作为标准的动机又是什么?

因为我见识过优秀的人生活都会好,所以我想成为这种人。

当我抽离了“我”后,我能看到“我”和“她”追求相同的东西,但用的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方法。

这里,我们又回到了解读动机时需要的一个认知:“每个动机都没有错,只是行为和方法没有效果而已”。

确实,任何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行为和方法,但效果是不是有效,是不能保证的。

而她真幸运,找到一个效果比较好的方法,而我真不幸,找到一个效果比较弱的方法。

这时候,当离开了“我”后,我们就不会自动化反应输入给我的信息,而是有更多的空间容量去探索背后的原因。而这些一切的原因,就是我们修行中需要掌握的各种规则和天地大道。

但无论如何,一旦我们不是站在“我”之上,不是以异维无限容易的角度去看待,而是陷入某一种相(容器)当中,那容量便会马上塌缩。

总结

这里总结一下,让我们真正地能够获得“大自在”的状态,其核心是停止自动化地认为世界以及众生在针对“我”,让我们的焦点从“我”身上解放。转向更多容量去理解他人和环境,以慈悲之心和感恩之心对待。而且要持续练习,直到把这个化作呼吸一样的本能那么简单。

一开始,我们只能通过“有意识”的刻意练习,过程中傻傻的而且经常卡壳。但我们就是得反复应用这3部曲。

说到这里,我就觉得“思”这个字挺有意思。

思,是“田”在“心”上。田是空间。在心之上的空间,才能是思。如果不是从高维处出发去想的话,那很难有思,更很难出现“反思”。

而“思考”更有意思。

考,是“耂”和“丂”。也就是“老”和“巧”。越熟越巧。所以,从高维处出发去想得多,越熟越巧,那才能产生“思考”。

最后提醒大家,思后需行。所以大家本课的內容需要大家去训练和练习。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