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与“觉”

修功德弃恶行正心念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其原因,过去说过不少。也总结说过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勿以善小而不为,忽以恶小而为之。也说过十善十恶的行为准则;戒除五毒四心和七原罪。也说过慈悲的概念。但都是以本源的角度出发。

今天就以过去的真实案例,针对正心念和恶行邪念作出详细延伸描述,让大家可以有更清晰的判断启发。因为大方向说了,总会有人对于大方向下的判断心存侥幸,认为某些场景下可以做;又或者是意识不到应该要做这些事。

首先,时日有功下,正心念必然导致生命的进步。邪心念则导致生命的退步。而心念的正邪,则能产生不同的行为。不同的行为自然产生不同的果报。

然后,善恶的区分,本质在于天道的判断。而当低维利益与高维利益产生冲突,以牺牲低维利益为行事的准则。当我们无法有效判断高维低维认知和善恶时,则以是否能建立众生善念、或善念怨念的多少比例为判断条件。

正念正行的准则(收录37):

  1. 善念:以利益他人及为他人带来喜乐为出发点的心念;
  2. 正己:不发脾气和闹情绪;
  3. 自省:反思所言所行;
  4. 积德:勤修功德;
  5. 施恩不求报:无念不着相地行善;
  6. 扬善化人:传正念,颂善行,教化他人;
  7. 静:顺应自然;
  8. 信:守诺;
  9. 智:理性;
  10. 仁:同理心,没有分别心;
  11. 义:守节守礼,甘愿自我牺牲的气度;
  12. 律:自我约束;
  13. 忠:尽心尽职;
  14. 孝:报亲恩,报育恩,赡养长上;
  15. 友悌:爱弟敬兄,具手足同袍之情;
  16. 珍惜:感恩及珍惜所拥有;
  17. 真诚:不欺瞒,不藏坏心思;
  18. 踏实:实事求事,不存饶幸之心;
  19. 慈悲:心系众生,体谅包容;
  20. 宽容;
  21. 负责任:承担自己的言行;
  22. 矜孤恤寡:哀怜济度弱势群体;
  23. 敬老怀幼;
  24. 悯人之凶,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愿见别人的痛苦与受伤,以别人的损失作为自己的损失;
  25. 乐人之善,见人之得,如己之得:乐见别人的快乐与受益,以别人的受益作为自己的受益;
  26. 济人之急,救人之危:帮助缓解急难使人方便或渡过一时的艰辛;
  27. 不彰人短:保护他人,不揭露人的短处与伤痛;
  28. 不炫己长:低调,不炫耀和揭露自己的好;
  29. 遏恶:打击与制止犯罪;
  30. 推多取少:愿意分享让利;
  31. 成人之美;
  32. 受伤受辱不怨恨;
  33. 受宠若惊不自满;
  34. 与人不追悔:赠予不后悔;
  35. 豁达开朗:通透,无畏,不执著;
  36. 乐观:正向积极的思考及行动;
  37. 洁身自爱;

邪念邪行的准则(收录132):

  1. 恶念:以伤害他人为出发点的心念;
  2. 內耗:焦虑怀疑;
  3. 非义而行:不符合道义的行动;
  4. 作为无益,背理而行:让人产生负担而实际不产生效果的行动;
  5. 以恶为能:做了坏事却不知悔改,自以为优秀;
  6. 忍作残害:不加思索地伤害众生,对伤害他人麻目不动心;
  7. 阴贼:暗中伤害他人;
  8. 不忠不孝;
  9. 轻慢抗上,违逆上命:完全不服长辈上级的差使,不依教训。不尊长辈,违抗上级;
  10. 暗欺君上:隐瞒个人恶行,瞒骗上级;
  11. 叛其所事:不履行自身的义务与职责;
  12. 谤诸同学:背后公开地损毀同级的名声和揭短;
  13. 虚诬诈伪:弄虚作假,粉饰包装以假充真;
  14. 以恶易好,以伪杂真:以次充真,或是调包来谋私;
  15. 攻讦宗亲:以短处或揭发别人来攻击亲戚亲友的;
  16. 挑衅起祸:引起自身与他人的冲突或争斗;
  17. 怂恿鼓动:激化他人矛盾,挑起他人斗争;
  18. 刚强不仁:意氣用事,丧失慈爱;
  19. 狠戾:凶狠暴烈;
  20. 自我:自我中心,仅用自己的见识行事;
  21. 是非不当,向背乖宜:是非不分,不讲道理,远近亲疏处理不宜;
  22. 指鹿为马:为利益睁眼说瞎话,顛倒是非黑白;
  23. 颠倒妄念:以直为曲,以曲为直的错逆思维;
  24. 苛虐其下:不善待下属;
  25. 卖肉谄上:出卖自身来奉承巴结上级,以此換取个人利益;
  26. 淫欲过度;
  27. 公然裸露;
  28. 受恩不感:不懂感激所有的一切恩,对他人施恩不重视;
  29. 念怨不休:忽视所有的怨念而继续犯错,对他人生怨而不制止;
  30. 轻蔑百姓:对人种地位有分别心,具阶级及种族思维,或交富轻贫;
  31. 扰乱国政:叛国、搅乱国民生计;
  32. 纵恶养奸,赏及非义;
  33. 刑伤无辜:不冤枉无罪者;
  34. 杀人取财;
  35. 破家取宝;
  36. 倾人取位:虎口夺食,陷害谋位;
  37. 诛降戮服:对投降者赶尽杀绝;
  38. 贬正排贤:虎口夺食,陷害谋位;
  39. 跳食跳人:越过中间人;
  40. 凌孤逼寡:因其孤寡弱势而选择侵害;
  41. 诳诸无识,欺骗愚人,压良为贱:哄骗不知者,欺负老实人;
  42. 弃法受赂,入轻罚重:收受赂款为人开脱法规而逃避该承担的错,或安排加重刑量;
  43. 见过加怒:只对别人的过错生气而不怜悯;
  44. 知错不改:包括只后悔而不改变;
  45. 知善不行:只知道该修行而不行动;
  46. 自罪引他,嫁祸卸恶:把自己的过犯,推在别人身上;
  47. 壅塞方术:故意阻挠不害人的法术;
  48. 谩谤圣贤,侵凌道德:谩骂毁谤先贤相关的事,如对其精神及存在不生敬仰;
  49. 野外杀龟打蛇射飞逐走,非礼烹宰:残害自然界灵性生灵;
  50. 春月燎猎:不狩猎怀孕的动物;
  51. 伤胎破受精卵,诛连灭杀九族:绝后;
  52. 损子堕胎;
  53. 发蛰惊栖,填穴覆巢:扰生态,毀家园;
  54. 愿人有失,毁人成功;
  55. 见他富有荣贵,愿他流贬破散;
  56. 虐下取功:压榨下级,牺牲弱势利益换取个人利益;
  57. 危人自安,减人自益:以利益自己为目的去伤害他人;
  58. 以私废公:为个人利益牺牲集体利益;
  59. 窃人果实:盗用他人的努力成果谋私;
  60. 蔽人之善:遮掩他人的长处优势;
  61. 形人之丑,露人之私:当众揭伤疤及人身攻击,以及把人的隐私公之于众;
  62. 耗人货财:刻意消耗他人的资财;
  63. 纵发水火,以害民居:恣意以水火破坏他宅,也包括借居暂居不保护他宅;
  64. 紊乱规模,以败人功;
  65. 损人器物,下绊堵塞:破坏他人工具及财物,制造他人障碍。
  66. 离人骨肉:让人骨肉分离;
  67. 侵人所爱:夺他人所喜爱;
  68. 为虎作伥:给坏人及恶事当帮凶;
  69. 骄傲:因地位或成就的自我膨胀;
  70. 傲慢偏见:因保持个人地位或成就而打击他人;
  71. 辱人求胜;地位或成就的自我膨胀与炫耀;
  72. 作威作福:仗着权势欺压别人;
  73. 败人生计;
  74. 破人婚姻:除了成为第三者外,也包括因各种原因导致拆散人家庭;
  75. 苟富而骄:侥幸得财而不生精进的心;
  76. 苟免无耻:因侥幸逃脫所干坏事而不生补救的心;
  77. 认恩据己:别人的恩惠,冒认在自己;
  78. 欺世盗名 沽名钓誉;
  79. 包藏恶心:虽不作为,但起奸巧害人的心;
  80. 挫人所长,护己所短;
  81. 乘威迫胁:如女不从淫,逼她从,债不能还,逼他还;
  82. 纵暴杀伤:如已胜仗,没必要屠城,却要去屠城;
  83. 散弃五縠荤素:不爱惜、浪费食物;
  84. 劳扰众生:让人从事无意义的行动;
  85. 见人色美,起心私之:不止行为,还包括心念。心念也包括意淫;
  86. 借人货财,愿他身死:借后不还;
  87. 所求不遂,便生咒恨,所作不顺,怨天尤人:不如意而生忿怨,便怨天怨地怨别人;
  88. 见他失便,便说他过:幸灾乐祸地议论人,笑人残疾;
  89. 妒心抑才:因妒忌人而心生打压;
  90. 常行妒忌:总是妒忌他人;
  91. 好矜人夸:好骄矜得人夸赏;
  92. 下蛊魇人,咒诅求直:用法术害人以报复他人或让自身得益;
  93. 坏人阴宅;
  94. 恚怒抵触师尊:冲撞、怀恨及不尊师父;
  95. 强取强求:求人事体,不合情理;
  96. 好侵好夺;
  97. 掳掠致富;
  98. 巧诈求迁而尸位素餐:买位置而不作为;
  99. 赏罚不平;
  100. 逸乐过节:享乐过度不节制;
  101. 恐吓于他:故意恐吓他人而产生心理负担;
  102. 呵风骂雨:抱怨环境;
  103. 争讼;
  104. 误交损失,随奸朋党;
  105. 依伴侣语以违害父母:听信伴侣以伤害父母;
  106. 得新忘故;
  107. 口是心非;
  108. 怨造恶语,谗毁平人:平日或有小怨,便捏造不好的說話,把平日无过的人刻意毁坏;
  109. 夸言毁人:人有一分过,说了几分;
  110. 骂神毁法称正,无视因果业报:以无神论,坏正法为,不重视因果称正道;
  111. 弃顺效逆:放弃天道,学习左道;
  112. 背亲向疏:连同外人伤害宗亲;
  113. 求天地神明保其恶行猥事:求神灵保祐加害他人;
  114. 施与后悔;
  115. 假借不还;
  116. 心毒貌慈;
  117. 秽食餧人:给人吃有问题的食物;
  118. 旁门左道妖言惑众;
  119. 短尺狭度,轻秤小升;
  120. 欺骗愚人,压良为贱:欺负老实人;
  121. 贪婪无厌;
  122. 嗜酒悖乱:饮酒而乱性;
  123. 骨肉忿争;
  124. 男不忠良,女不柔顺;
  125. 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无行妻子:家庭不和气,不敬重依顺丈夫,对妻子刻薄寡恩轻慢,对子女护短太甚或打骂太严。
  126. 失礼于公婆:媳待公婆,犹如子待父母;
  127. 轻慢先灵:不敬祖宗;
  128. 怀挟外心:是暗藏二心,如有出轨之心;
  129. 自咒咒他;
  130. 偏见偏爱;
  131. 行多隐僻:行事不光明正大,谋生不以正当行业;
  132. 净地唾溺:在寺庙随地吐痰便溺;

“迷”与“觉”

列举了这么多,相信大家都明白要怎么做。但关键是,一般人在一般时,也不是那么容易就有邪念邪行。更多是面临个人荣辱利益时,那邪念邪行才与自身的习气结合,从而“迷失”本性光明。

“迷”,是不需要产生的原因。因为离开“迷”,就是“觉”。远离“觉”,就是“迷”。

所以,保持“觉”,至关重要。而“佛”,实际上是“觉者”。佛性,是本性光明,圆融无碍。一切正念正行,皆是佛性的展现,是把如光一般的佛性打散后而成的各种色彩的呈现。众生皆具佛性,是我们原初具备“觉”的状态。

例如贪吝者,面临个人荣辱利益,要选择舍弃邪念邪行时,为什么会如同自割身肉一样?

那是因为,这就是“迷”里面的贪之苦。但因为我们“迷失”,我们颠倒了感受认知。我们才以为“迷”自己,“觉”不是自己。所以才错把贪之苦当成己之苦。所以就会如同自割身肉一样难受。

同理,我们之所以知道高维认知,但却不能摆脫低维的认知站在高维思维上。也是因为错把“迷”当作自己。若我们需要找回真我,就是等同回归到“觉”当中。

而当我们长驻于“觉”,我们并不会产生“迷”,更不会有“迷之苦”。然而长久以来,我们离开“觉”太久了,迷所带来的习气太多,所以我们驻足“觉”的时间不能长久,稍一松懈,就被过去的习气侵袭而结合,让我们再次颠倒喪失,好比烛火遇洪水。

因此,我们要时刻提醒,时刻为“觉”的火添柴。也要时刻阻隔习气和消融业力。在通过疗愈、洗灵、思维等各种净化与法器辅助,假此时日,此消彼长。炽烈的光明之火纵遇污浊馊水,那不是火被扑灭,而是水被蒸发。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